一、竞赛内容
(一)个人赛
1.自动安平水准仪安置
参赛人员按仪器操作的正规程序,独立完成仪器的安置,对中,整平,与瞄准。
2.电子经纬仪安置
参赛人员按仪器操作的正规程序,独立完成仪器的安置,对中,整平,与瞄准。
3.全站仪安置
参赛人员按仪器操作的正规程序,独立完成仪器的安置,对中,整平,与瞄准。
(二)小组赛
1.闭合水准测量
参赛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,独立完成指定由4-6点组成的闭合水准路线测量,其中一个点已知高程,另外3-5个点为待测高程的点;按四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外业观测,并现场按测站数进行误差分配、完成内业计算。要求每人至少观测、记录一测站。
2.经纬仪导线测量
参赛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,独立完成指定由4-6点组成的导线测量,其中1-2个点已知坐标、方位角,另外3-5个点为已知点;按导线测量的要求进行外业观测,并现场按规定平差、内业计算。要求每人至少观测、记录一测站。
3.全站仪坐标放样
参赛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,根据给定的已知测站点坐标和已知定向点坐标,使用全站仪“放样”程序,放样3个已知坐标的点组成三角形,并在木桩上用笔做好标记。在三角形的顶点上分别设站,用测回法一测回观测其内角并计算角度平均值;此外在该三角形指定的一个顶点上,用测回法一测回加测一水平角(三角形另一顶点——该顶点——已知定向点之间的水平角),并计算角度平均值;在不同测站上,对测每一条边长并计算边长平均值;计算三角形角度闭合差,在满足限差要求的情况下,平差计算角度值。要求“放样”时仪器操作由1人完成,其他3人每人必须完成三角形顶点一测站的边角观测、记录工作。
二、完成工作任务的时间
完成各类型仪器的操作竞赛,时间不得超过5分钟;完成“闭合水准测量”竞赛,规定用时为40分钟;完成“经纬仪导线测量”竞赛,规定用时为45分钟;完成“全站仪坐标放样”竞赛,规定用时为45分钟;计时从选手抽取试题,看完题目并向裁判员示意准备完毕,裁判员开始掐表起算,到仪器设备恢复原状并递交成果为止;以裁判员计时为准,超时不计算成绩。选手抽取试题之后,看题时间不得超过3分钟。
三、竞赛场地和仪器设备说明
1.仪器操作竞赛,由赛会提供比赛场地、记录表格、仪器设备。
2.闭合水准测量竞赛,由赛会提供比赛场地、记录表格、测量仪器、配套脚架及两根3m双面木质水准尺,指定水准线路。
3.导线测量竞赛,由赛会提供比赛场地、记录表格、测量仪器、配套脚架及测钎等,指定水准线路。
4.全站仪坐标放样竞赛,由赛会提供比赛场地,记录表格、测量仪器等。
5.为保证比赛的公正性,各参赛队只能使用由学校提供的测量仪器。
四、选手自带工具要求
1.闭合水准测量竞赛:签字笔、计算器(不带程序存储功能)、对讲机等。
2.经纬仪导线测量竞赛:签字笔、记号笔、直尺或三角板、3m或5m盒尺、计算器(不带程序存储功能)、对讲机等。
3.全站仪坐标放样竞赛:签字笔、记号笔、直尺或三角板、3m或5m盒尺、计算器(不带程序存储功能)、对讲机等。
五、主要技术要求
1.各测量仪器操作竞赛按规范要求执行。
2.闭合水准测量竞赛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执行。
3.导线测量按三级导线测量规范要求执行。
3.全站仪坐标放样竞赛,水平角上下半测回较差≤20″;三角形的几何图形角度闭合差≤35″;3个角平差后的角度值与理论值限差均为≤40″,加测水平角实测值与理论值限差≤40″;边长平均值与理论值误差<1/5000;三角形边长为40-50米。
六、知识准备
熟练掌握水准仪的使用知识;掌握闭合水准测量观测和计算等相关知识。掌握经纬仪的使用知识。熟练掌握全站仪的使用知识;掌握导线测量相关知识;掌握相关的测量平差基本知识。
七、参赛规则
1.竞赛采用个人赛形式,每位选手必须独立完成,不得向他人询问操作相关事宜。
2.竞赛采用团队比赛形式,每个参赛小组由4名选手组成,男女不限,参加两项竞赛项目为同一组选手。
2.各队参赛顺序提前抽签决定。
3.参赛选手必须按照大会规定的参赛时间提前30分钟参加检录,统一进入比赛场地。
4.参赛选手,必须带齐两证(身份证、学生证),缺一者不准参加比赛。
5. 竞赛需连续进行,竞赛一旦计时开始不能无故暂停或终止比赛。如果在比赛期间测量仪器发生非人为故障,致使比赛不能继续进行,需经裁判长确认并批准,比赛可重新开始。
6.参赛小组必须独立完成规定的测量内容并现场进行内业计算,外业和内业数据必须直接填在规定的表格内(表格见附表1、2、3、4)。表格填写好后应及时交给裁判员,不能带离比赛场地,否则成绩无效。观测数据必须原始真实,严禁弄虚作假、篡改数据,否则取消参赛资格。
7. 选手安全参赛,比赛过程中因选手自身原因发生仪器安全事故的,取消比赛资格。
8.参赛小组应规范作业,注意测量安全及仪器保护,全站仪迁站时仪器可不装箱,但须关机并从脚架上卸下。
9.比赛过程中裁判员监督仪器使用、观测、记录、计算以及组员配合过程中的规范性,防止出现人员、仪器安全事故,经提醒恶意不改者,裁判员有权终止比赛。
10.各参赛队比赛结束后,如对比赛过程有异议要求申诉,须在该队比赛结束后半小时内向大赛执委会提出书面或口头申诉,逾期不予办理。
八、评分标准及名次排列
裁判严格按照评分标准(见附表4、5、6、7、8、9)打分,分别打出个人赛项水准仪操作、经纬仪操作、全站仪操作的分值与团体赛项参赛小组闭合水准测量、全站仪坐标放样的分值。个人赛的分值按水准仪操作20%、经纬仪操作40%和全站仪操作40%的权重计算加权值总分。团体赛的分值按闭合水准测量25%、经纬仪导线测量40%、全站仪坐标放样35%的权重计算加权值总分。以加权值总分多少来排列选手名次,加权值总分高者名次列前、少者名次列后,加权值总分相等者名次并列。奖项设个人赛前三名,团体赛前三名。
九、项目联系人
联系人:王炳监
十、竞赛时间
2016年6月29日
附表1:边角测量记录、计算表
队名:
成员:1 2 3 4
密 封 线 |
测站 | 盘位 | 目标 | 读数 | 半测回角值 | 一测回角值 | 平差后角值 | 边长观测值 | 边长平均值 | 备注 |
° ′ ″ | ° ′ ″ | ° ′ ″ | ° ′ ″ | ||||||
| 左 | | | | | | | AB= BC= CA= | |
| | | |||||||
右 | | | | | |||||
| | ||||||||
| 左 | | | | | | | ||
| | | |||||||
右 | | | | | |||||
| | ||||||||
| 左 | | | | | | | ||
| | | |||||||
右 | | | | | |||||
| | ||||||||
| | ||||||||
| | | | | | | | ||
| | | |||||||
| | | | | |||||
| | ||||||||
| | | |||||||
| | | | | |||||
| | ||||||||
三角形闭合差ω= 改正数= |
比赛用时: 裁判员签字:
附表2:水准测量记录
队名:
成员:1 2 3 4
密 封 线 |
测站编号 | 后尺 | 上丝 | 前尺 | 上丝 | 方向及(尺号) | 标尺读数 | K+黑-红 | 高差中数(m) | 备注 | |
下丝 | 下丝 | |||||||||
后距 | 前距 | 黑面 | 红面 | |||||||
视距差d(m) | 视距差和 | |||||||||
| | | 后 | | | | | | ||
| | 前 | | | | | ||||
| | 后—前 | | | | | ||||
| | | ||||||||
| | | 后 | | | | | | ||
| | 前 | | | | | ||||
| | 后—前 | | | | | ||||
| | | ||||||||
| | | 后 | | | | | | ||
| | 前 | | | | | ||||
| | 后—前 | | | | | ||||
| | | ||||||||
| | | 后 | | | | | | ||
| | 前 | | | | | ||||
| | 后—前 | | | | | ||||
| | | ||||||||
| | | 后 | | | | | | ||
| | 前 | | | | | ||||
| | 后—前 | | | | | ||||
| | | ||||||||
| | | 后 | | | | | | ||
| | 前 | | | | | ||||
| | 后—前 | | | | | ||||
| | | ||||||||
| | | 后 | | | | | | ||
| | 前 | | | | | ||||
| | 后—前 | | | | | ||||
| | | ||||||||
| | | 后 | | | | | | ||
| | 前 | | | | | ||||
| | 后—前 | | | | |
比赛用时: 裁判员签字:
附表3:水准测量计算表
队名:
成员:1 2 3 4
密 封 线 |
测段编号 | 点号 | 测站数(个) | 高差中数(m) | 改正数(m) | 改正后高差(m) | 高程(m) | 备注 | |
| | | | | | | | |
| | | | | ||||
| | | ||||||
| | | | | ||||
| | | ||||||
| | | | | ||||
| | | ||||||
| | | | | ||||
| | | ||||||
| | | | | ||||
| | | ||||||
| | | | | ||||
| | | ||||||
| ||||||||
∑ | | | | | | | | |
辅助 计算 | |
比赛用时: 裁判员签字:
附表4:导线测量记录
队名:
成员:1 2 3 4
密 封 线 |
三级导线观测略图
三级导线观测略图 ↑N 绘图者姓名: |
三级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记录
水 平 角 观 测 记 录 手 簿 观测者: 记录者: | |||||||
测 站 | 目 标 | 水平度盘读数 | | 盘左盘右 平均值 | 一测回方向值 | 备注 | |
盘 左 | 盘 右 | ||||||
° ′ ″ | ° ′ ″ | ″ | ° ′ ″ | ° ′ ″ | | ||
| | | | | | | |
| | | | | | | |
| | | | | | | |
| | | | | | | |
| | | | | | | |
| | | | | | | |
| | | | | | | |
| | | | | | |
导线方位角计算表
导 线 方 位 角 计 算 表
观测者: 计算者:
点号 | 观 测 角 ° ′ ″ | 角度改正 ″ | 坐标方位角 ° ′ ″ | |
1 | 2 | 3 | 4 | |
| | | | |
| | | ||
| ||||
| | | ||
| ||||
| | | ||
| ||||
| | | ||
| ||||
| | | ||
| ||||
| | | ||
| ||||
| | | ||
| ||||
总和 | | | ||
辅 助 计 算 | n = fβ″= fβ限″= |
附表5:水准仪操作评分标准
选手:
密 封 线 |
序号 | 项目 | 扣分值 | 秒值 | 扣分 | 总扣分 | 备注 |
1 | 操作完成时间 | 0.1/秒 | | | | |
序号 | 项目 | 扣分值 | 次数 | 扣分 | 总扣分 | 备注 |
1 | 三脚架的拉伸,未按规程进行 | 10 | | | | |
2 | 仪器架设高度,不符合观测者身高,影响观测 | 6 | | | | |
3 | 单手拿仪器 | 6 | | | | |
4 | 中心螺旋旋紧之前双手离开仪器 | 10 | | | | |
5 | 仪器安装好后未盖上箱盖 | 6 | | | | |
6 | 仪器未整平 | 20 | | | | |
7 | 仪器未照准目标 | 10 | | | | |
8 | 有视差,目标不清晰 | 12 | | | | |
9 | 装箱前角螺旋未回到中间位置 | 10 | | | | |
10 | 箱盖不吻合就扣锁扣或未扣锁就示意结束 | 10 | | | | |
∑ | | | | |
说明:
基数100分,操作完成时间按照0.1分/秒扣,减去总扣分即为选手得分。
比赛用时: 裁判员签字:
附表6:经纬仪操作评分标准
选手:
密 封 线 |
序号 | 项目 | 扣分值 | 秒值 | 扣分 | 总扣分 | 备注 |
1 | 操作完成时间 | 0.1/秒 | | | | |
序号 | 项目 | 扣分值 | 次数 | 扣分 | 总扣分 | 备注 |
1 | 三脚架的拉伸,未按规程进行 | 12 | | | | |
2 | 仪器架设高度,不符合观测者身高,影响观测 | 12 | | | | |
3 | 单手拿仪器 | 6 | | | | |
4 | 中心螺旋旋紧之前双手离开仪器 | 6 | | | | |
5 | 仪器安装好后未盖上箱盖 | 6 | | | | |
6 | 仪器未按照粗中、粗平、精平、精中的程序操作 | 20 | | | | |
7 | 仪器未对中、整平 | 12 | | | | |
8 | 装箱前角螺旋未回到中间位置 | 10 | | | | |
9 | 装箱前未卸掉电池 | 6 | | | | |
10 | 箱盖不吻合就扣锁扣或未扣锁就示意结束 | 10 | | | | |
∑ | | | | |
说明:
基数100分,操作完成时间按照0.1分/秒扣,减去总扣分即为选手得分。
比赛用时: 裁判员签字:
附表7:全站仪操作评分标准
选手:
密 封 线 |
序号 | 项目 | 扣分值 | 秒值 | 扣分 | 总扣分 | 备注 |
1 | 操作完成时间 | 0.1/秒 | | | | |
序号 | 项目 | 扣分值 | 次数 | 扣分 | 总扣分 | 备注 |
1 | 三脚架的拉伸,未按规程进行 | 12 | | | | |
2 | 仪器架设高度,不符合观测者身高,影响观测 | 12 | | | | |
3 | 单手拿仪器 | 6 | | | | |
4 | 中心螺旋旋紧之前双手离开仪器 | 6 | | | | |
5 | 仪器安装好后未盖上箱盖 | 6 | | | | |
6 | 仪器未按照粗中、粗平、精平、精中的程序操作 | 20 | | | | |
7 | 仪器未对中、整平 | 12 | | | | |
8 | 装箱前角螺旋未回到中间位置 | 10 | | | | |
9 | 装箱前未卸掉电池 | 6 | | | | |
10 | 箱盖不吻合就扣锁扣或未扣锁就示意结束 | 10 | | | | |
∑ | | | | |
说明:
基数100分,操作完成时间按照0.1分/秒扣,减去总扣分即为选手得分。
比赛用时: 裁判员签字:
附表8:水准测量评分标准
队名:
成员:1 2 3 4
密 封 线 |
序号 | 项目 | 扣分值 | 次数 | 扣分 | 总扣分 | 备注 |
1 | 违反四等水准测量观测程序 | 12 | | | | * |
2 | 红黑面读数之差大于3.0mm | 42 | | | * | |
3 | 红黑面高差之差大于5.0 mm | 42 | | | * | |
4 | 前后视距差大于5.0 m | 42 | | | * | |
5 | 前后视距累计差大于10.0 m | 42 | | | | |
6 | 闭合差绝对值大于12 mm | 42 | | | | |
7 | 闭合差绝对值大于8mm 小于12mm | 12 | | | | |
8 | 字迹潦草不清难以辨认 | 12 | | | | |
9 | 观测值就字改字或连环涂改 | 42 | | | * | |
10 | 伪造成果 | 500 | | | | |
11 | 记录、计算项目填写不全,每缺1项 | 4 | | | * | |
12 | 计算成果错误,每错1项 | 4 | | | * | |
| | 加分值 | | | 总加分 | |
13 | 规定用时40分钟以内,每提前1分钟加4分(最多加48分)。未完成不加分。 | 4 | | | | * |
∑ | | | | |
说明:
基数500分,减去总扣分、加上总加分即为选手得分。备注栏中注明* 者为累积性加(扣)分,根据出现的次数得出该打分项目的加(扣)分。比赛用时提前的加分项目中,不满1分,按实际秒数折合成分。例如8′15″=8.25′
比赛用时: 裁判员签字:
附表9:全站仪坐标放样评分标准
队名:
成员:1 2 3 4
密 封 线 |
序号 | 项目 | 扣分值 | 次数 | 扣分 | 总扣分 | 备注 |
1 | 违反测回法测水平角观测程序 | 12 | | | | * |
2 | 水平角上下半测回较差大于20″ | 42 | | | * | |
3 | 角平差后的角度值与理论值绝对值大于限差40″,每超1个 | 42 | | | ||
4 | 角平差后的角度值与理论值绝对值大于限差25″且小于40″,每超1个 | 12 | | | * | |
4 | 加测角度实测值与理论值绝对值大于限差40″ | 42 | | | | |
5 | 加测角度实测值与理论值绝对值大于限差25″且小于40″ | 12 | | | | |
6 | 几何图形角度闭合差绝对值大于35″ | 42 | | | | |
7 | 几何图形角度闭合差绝对值大于20″且小于35″ | 12 | | | | |
8 | 边长相对误差大于1/4000 | 42 | | | * | |
9 | 边长相对误差在1/5000----1/4000之间 | 12 | | | * | |
10 | 字迹潦草不清难以辨认 | 12 | | | | |
11 | 观测值就字改字或连环涂改 | 42 | | | | |
12 | 伪造成果 | 500 | | | | |
13 | 记录、计算项目填写不全,每缺1项 | 4 | | | * | |
14 | 计算成果错误,每错1项 | 4 | | | * | |
| | 加分值 | | | 总加分 | |
15 | 规定用时45分钟以内,每提前1分钟加4分(最多加88分)。未完成不加分。 | 4 | | | | * |
∑ | | | | |
说明:
基数500分,减去总扣分、加上总加分即为选手得分。备注栏中注明* 者为累积性加(扣)分,根据出现的次数得出该打分项目的加(扣)分。比赛用时提前的加分项目中,不满1分,按实际秒数折合成分来计算加分。例如8′15″=8.25′
比赛用时: 裁判员签字:
附表10:经纬仪导线测量评分标准
队名:
成员:1 2 3 4
密 封 线 |
序号 | 项目 | 扣分值 | 次数 | 扣分 | 总扣分 | 备注 |
1 | 违反导线测量观测程序 | 20 | | | | * |
2 | 单角度测回法误差超限 | 42 | | | * | |
3 | 7″≤ | 24 | | | * | |
4 | 0≤闭合差≤15″,不扣分;15″≤闭合差≤30″,扣3分;23″≤闭合差≤40″,扣5分;闭合差>40″,考核不通过 | 10 | | | * | |
5 | 测站或目标点点号未写或写错,观测数据位置记录错误,角度划改分及秒读数,出现一次扣5分 | 20 | | | | |
6 | 字迹潦草不清难以辨认 | 12 | | | | |
7 | 观测值就字改字或连环涂改 | 42 | | | | |
8 | 伪造成果 | 500 | | | | |
9 | 记录、计算项目填写不全,每缺1项 | 4 | | | * | |
10 | 计算成果错误,每错1项 | 4 | | | * | |
11 | | | | | | |
12 | | | | | | |
13 | | | | | | |
14 | | | | | * | |
| | | | | * | |
| | 加分值 | | | 总加分 | |
15 | 规定用时45分钟以内,每提前1分钟加4分(最多加88分)。未完成不加分。 | 4 | | | | * |
∑ | | | | |
说明:
基数500分,减去总扣分、加上总加分即为选手得分。备注栏中注明* 者为累积性加(扣)分,根据出现的次数得出该打分项目的加(扣)分。比赛用时提前的加分项目中,不满1分,按实际秒数折合成分来计算加分。例如8′15″=8.25′
比赛用时: 裁判员签字: